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 > > 内容页

天天信息:产业互联网的“北京模式”

来源:北京商报 时间: 2023-07-05 22:26:39

产业互联网是数实融合的产物,2023年北京产业互联网进入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7月5日,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举办产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发布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北京模式”暨国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强企赋能平台1.0、产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产业集群伙伴计划等成果。从工业、建筑到大模型等领域,产业互联网企业加快技术、平台和解决方案的研发上市,行业用户迫切需要用新技术、新平台和新场景实现业务转型,相关部门、企业、协会给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北京答案。

专精特新是抓手


(资料图)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支撑。“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推动培育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000家单项冠军。

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提供的数据,目前各省市持续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已培育超8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200家单项冠军。

同时,他坦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面临强弱不自知、商机不明确、资金不充裕等问题,急需以系统工程思维体系化谋划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充分发挥技术治理的手段和作用,畅通大中小企业间协作,从而形成全国一盘棋”。

在北京市经信局指导下,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联合相关单位,以“国家战略、产业布局、市场运作、资本驱动、专家引导”为思路,形成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北京模式”。“北京模式”从需求侧出发,以诊断为切入、数据为驱动、政府精准施策为手段,以企业核心能力提升为目标,重点解决标准、数据、商机、资金、发展5个问题。首批创新生态合作伙伴包括腾讯、用友、中金、北京中关村银行等。

鲁春丛以诊断评估为例,分享了北京某科技公司的案例,结合企业全生命周期形成了共分为9个领域的诊断评估报道,完成了在企业内部及能力改善的任务立项。下一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积淀的工业数据价值,应用大模型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广“北京模式”落地实施。

赋能产业集群发展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产业互联网平台逐渐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导力量。数据要素驱动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产业互联网发展进入产业互联网平台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阶段。

数字产业集群是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四梁八柱”。截至2022年10月,北京拥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048家,占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总量的29%,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核心区域产业集聚能力全国第一,已经形成了全栈式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新一代数字化出行产业提速发展。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阶段全面启动,新扩100平方公里建设工作,为19家企业超过500辆车发放测试牌照,开放测试道路1543公里。在“网端”,加快推动EUHT专网补点和测试应用工作,现已在经开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基本实现路口信号连续覆盖。在“车端”,加快车载终端推广测试,目前已安装1313台车载终端,813台已接入云控平台。

为了帮助产业集群发展,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发出《产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产业集群发展倡议书》,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会长刁志中提出:产业集群的上下游企业应抓住产业数字化转型机遇,把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绿色发展作为首要目标;要建立实时感知、网络连接、数据驱动、业务协同和智能洞察的产业数字化能力,推进产业链需求侧和供给侧企业的高效协同等。

靠新兴技术应用推动

7月5日,“产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产业集群伙伴计划”也在论坛上启动,首批成员单位包括30家企业,覆盖制造互联网、建筑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农业互联网。

根据当日发布的《2023北京市产业互联网供给侧企业图谱》,北京产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居全国之首。2022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1.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是41.6%,年均增速10.3%,其中产业数字化规模7371.9亿元。北京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设企业平均增长1万家,规模以上核心企业超过8300多家。

据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介绍,北京产业互联网平台向更多行业和更深层次渗透、数据要素和数据中台成为驱动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新动力、新兴技术应用推动产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创新、产业互联网与产业集群的生态进程加速。

《2023北京市产业互联网供给侧企业图谱》显示,北京产业互联网供给侧企业就绪度51%,其中技术创新度61%,高于业务价值度、平台成熟度、数据利用度、运营生态协调度。通用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和边缘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应用迅速渗透到行业。

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施水才,分享了大模型在产业互联网中落地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在他看来,“目前国内已有100多个大模型,未来通用基础大模型剩者为王,超不过5家。开源大模型是未来的主流,对基础大模型的良好适配是行业大模型的必由之路”。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

上一篇:当前快讯:热热热!广西这些地方将“烧”到37℃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